栏目分类
“天安数码城杯”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发展经济学论文大赛征稿启事
发布日期:2025-01-04 17:28 点击次数:67
一、大赛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落后的欠发达国家,发展成为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的中高收入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历史的“中国奇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愿景目标。无论新中国七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历程,还是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都给发展经济学研究提供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研究素材。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推进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理论指导,是时代赋予全国高校从事发展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师生的使命。
二、大赛组织
为了激发全国高校师生研究和建设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热情,培养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型人才,促进全国高校之间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知识外溢,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发展经济学分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与西南财经大学等八家经济学院、以及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联合发起“全国大学生发展经济学论文大赛”,由广东深圳天安数码城集团(-cyber.com/)冠名赞助。
本项赛事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包括港澳台大学生)征集发展经济学各领域优秀学术论文,于每年七月份进行现场学术论文比赛。大赛成立“组织委员会”,每年评奖时设立“初评委员会”、“终评委员会”。“组织委员会”从发起单位和其他高校中挑选具有高水平研究能力的教师组成“初评委员会”,对征稿论文进行初选;邀请全国著名经济学者组成“终评委员会”。
三、参赛论文要求与评奖
大赛论文选题方向选题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覆盖发展经济学各领域研究方向(见附件)。各方向选题需紧密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并运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研究内容力争创新。可提交中英文学术论文,每篇论文字数在2万字以内。
大赛初评环节评选出50篇优秀论文进入现场报告,其中,本科生组20篇、硕士生组15篇、博士生组15篇。“终评委员会”根据现场报告评议裁决,产生一、二、三等奖论文与优秀论文指导教师奖10名。大赛发起单位举行颁奖仪式,为获奖者颁发奖金和奖励证书,并向支持本项赛事的学术期刊推荐优秀论文。支持期刊依据各自的审稿标准从优秀论文中遴选论文优先评审、优先发表。
获奖论文奖项设置如下:
特等奖论文从每组分别产生一名,如果没有特别优秀的论文,特等奖可或缺。此外,大赛组委会酌情为到场参赛的论文作者提供交通和住宿补贴,对于家庭困难的本科生,提供交通住宿费用。
四、大赛论文提交要求
1.参赛论文务必是未发表论文,否则无效。
2.以PDF和WORD格式提交,附上个人信息作为封面说明,个人信息是姓名、学校院系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联系方式等。
3.参赛论文可以合作,可以跨校合作,人数不限,但只能提交一篇论文。
3.提交论文本身,可提交中英文学术论文,每篇论文字数在2万字以内。
4.通过初选的论文,论文作者务必到现场报告和答辩,否则失去评奖机会。
5.参赛结果现场公布。
五、大赛时间和地点
时间:首届全国大学生发展经济学论文大赛定于2021年7月9日-12日。大赛论文投稿截止时间:2021年6月20日。
地点: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南京大学国际会议中心。
投稿与咨询邮箱:[email protected]
六、学术支持
为了吸引全国大学生踊跃参加比赛,发起单位邀请《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农村经济》、《世界经济》、《经济评论》、《经济科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经济学家》、《政治经济学评论》、《南方经济》、《改革》、《学术月刊》、《现代经济探讨》、《天津社会科学》、《南京社会科学》、《贵州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中科科技大学学报(社科)》、《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南大商学评论》等二十多家学术期刊为本项赛事提供学术支持。
全国大学生发展经济学论文大赛组委会
2020年4月21日
附录:发展经济学研究领域和方向参考
目录
绪论
一、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指导
三、 学习发展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
四、 本教材的主要特点与框架结构
第一篇 总 论
第一章 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及其基本经济特征
一、 发展中国家的由来与分类
二、 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
第二节 当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 发展中经济
二、 中等收入经济
三、 大国经济
四、 转型经济
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三节 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演变
一、 发展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 发展经济学的演变过程
三、 发展经济学的当代发展趋势
第二章 发展的概念与度量
第一节 增长与发展的概念
一、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二、 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
第二节 自由与发展
一、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观
二、 阿玛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
第三节 增长与发展的度量
一、 经济增长的度量指标及其缺陷
二、 发展的度量指标与人类发展指数
三、 各国人类发展指数及其动态变化
四、 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及其动态变化
五、 人类发展指数的缺陷及其扩展
第四节 千年发展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 千年发展目标的内容
二、 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
三、 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第一节 发展目的论与全面发展观
一、 发展目的论
二、 全面发展观
第二节 发展阶段论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 “三步走”发展战略
三、 全面小康之后“两步走”发展战略
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及其转化
第三节 发展要务论与发展动力论
一、 发展要务论
二、 发展动力论
第四节 发展方法论
一、 发展战略转换论
二、 四化同步发展论
三、 发展方式转变论
第五节 新发展理念
一、 新发展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
二、 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
三、 新发展理念的整体观与系统论
四、 新发展理念的理论贡献
第二篇 增长与分配
第四章 经济增长
第一节 现代经济增长模型
一、 哈罗德—多马模型
二、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三、 新经济增长模型
四、 增长理论与发展理论的融合
第二节 经济增长的历史分析
一、 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二、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
三、 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论及其发展
四、 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提出与理论阐释
第三节 中国经济增长及其动力因素
一、 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二、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
第五章 公平、分配与贫困
第一节 公平与发展
一、 公平的含义与实现途径
二、 马克思的公平观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观
第二节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一、 收入分配的概念与度量方法
二、 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三、 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 中国高速增长下收入分配变化趋势
第三节 贫困与反贫困
一、 贫困概念及其演变
二、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状况及其产生的原因
三、 缓解贫困状况的各种途径
四、 中国减贫取得的成就、经验与未来任务
第三篇 结构转变
第六章 二元经济发展
第一节 二元经济发展模型
一、 刘易斯模型
二、 拉尼斯—费模型
三、 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评价
第二节 乡—城人口流动模型
一、 托达罗模型
二、 托达罗模型的政策意义
三、 托达罗模型评价
第三节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变
一、 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过程与动因
三、 乡—城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与主要特征
四、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及其政策思路
第七章 工业化与信息化
第一节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
一、 产业结构分类与工业化定义
二、 工业化的理论依据与实证分析
三、 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的演进
第二节 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一、 平衡增长与大推进战略
二、 不平衡增长与联系效应理论
三、 主导部门优先发展战略
第三节 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
一、 新型工业化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特征
二、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作用机理
三、 信息化时代产业结构的新特征
第四节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转型升级
一、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二、 中国工业化过程与发展战略的选择
三、 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四、 中国信息化发展及其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第八章 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
第一节 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
一、 工农业相互关系理论
二、 工农业相互关系的演进
三、 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工农业关系的演变
第二节 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
一、 资源禀赋与农业的发展道路
二、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三、 中国的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三节 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的土地制度理论
二、 发展中国家的土地制度及其变革
三、 土地制度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四、 土地制度与农场规模
五、 中国的土地制度变革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农业发展政策
一、 农村金融制度与政策
二、 农产品价格政策
三、 农村公共投资政策
四、 农业科技和教育政策
五、 中国农业政策的演变
第九章 城市化与城乡发展
第一节 城市化与工业化
一、 城市化的含义和城市化过程曲线
二、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机理
三、 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平衡的表征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与城乡关系
一、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趋势
二、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三、 城市化与农村发展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中国的城镇化与城乡关系的演进
一、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道路选择
二、 中国城乡发展关系的演进
三、 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各种表现
四、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思路
第十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 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二、 增长极理论
三、 梯度转移理论
四、 空间经济理论
第二节 中国区域发展过程和战略的演变
一、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过程及其原因
二、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演变
三、 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第四篇 发展要素
第十一章 人口与人力资源
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
一、 发展阶段与人口转型
二、 人口增长的经济学分析
三、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四、 转型中的人口红利
五、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与失业
一、 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
二、 发展中国家失业的多样性
三、 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及其原因
四、 发展中国家全面城乡就业战略
第三节 人力资本形成
一、 人力资本概念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 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战略
三、 中国教育的发展与人力资本积累
第十二章 资本形成与金融发展
第一节 资本形成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 资本与资本形成概念
二、 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 中国的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四、 新时代投资驱动型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二节 资本形成的来源与途径
一、 储蓄类别及其决定因素
二、 发展中国家储蓄的来源与途径
三、 中国高储蓄率及其形成的原因
第三节 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
一、 金融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 金融发展的理论观点
三、 金融自由化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 中国金融制度的发展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十三章 技术进步与创新
第一节 技术进步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 技术进步的含义
二、 技术进步的分类
第二节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 技术进步的度量方法
二、 技术进步贡献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
一、 技术进步原理:创新与扩散
二、 技术转移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
三、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和技术提升战略
四、 发展阶段与技术进步方式的转换
第四节 中国技术进步方式与创新驱动发展
一、 实现技术进步方式的争论与现实选择
二、 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动力机制转换
三、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四、 中国创新型国家的构建
第十四章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资源与经济发展
一、 自然资源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 “荷兰病”与资源诅咒论
三、 自然资源的耗竭和合理利用
第二节 环境与经济发展
一、 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二、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三、 环境退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危害
四、 环境治理的对策思路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
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三、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与有效机制
四、 中国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思路
第五篇 开放发展
第十五章 国际贸易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
一、 比较优势论与竞争优势论
二、 剩余出路论
三、 贸易条件恶化论
第二节 贸易自由化理论与实践
一、 贸易自由化理论及其批评
二、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外贸与经济的影响
三、 中国贸易自由化体制改革与外贸的迅速发展
第三节 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
一、 进口替代发展战略与政策
二、 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与政策
三、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的协调
四、 中国外贸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演变
五、 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
一、 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格局
二、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影响
三、 中国作为外贸大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十六章 国际投资
第一节 外资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 外资概念与分类
二、 两缺口模型及其评价
三、 双盈余模型与对外投资理论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外资利用
一、 发展中国家对外借款与债务危机
二、 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
三、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资本流动
第三节 中国的外资引进与对外投资
一、 中国引进外资的策略与政策
二、 中国外资引进规模与结构
三、 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四、 中国对外投资趋势与动因
五、 开放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
第六篇 制度、市场与政府
第十七章 制度与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一、 制度的本质与起源
二、 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
三、 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体制改革的意义
第二节 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理论
一、 制度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 制度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
三、 产权、契约与企业制度
四、 对新制度经济学的评论
第三节 中国的体制改革与转型
一、 中国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二、 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 新时代中国深化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与任务
第十八章 市场与政府
第一节 市场机制的作用与市场失灵
一、 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 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失灵
第二节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 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
二、 促进市场机制的发育与健全
三、 部分替代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四、 促进长期增长
第三节 政府失灵与政府效率的提升
一、 政府失灵的各种表现与产生的原因
二、 政府提升效率的能力与条件
三、 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第四节 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 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
二、 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 新时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
2020年第八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获奖著作
《新时代发展经济学》所阐述的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际上是我国在新常态下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中国的发展经济学。作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与学好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讲话精神与中国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按照我国经济发展理论的九大重大创新主线展开讲解,针对我国在经济发展、改革过程中面对的实际问题,提出了新思路和学理依据。书中重点阐述的发展经济学九大创新为:任务的改变——由指导起飞转向指导现代化;发展引擎的转换——由外转内;需求主拉动力的调整——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改革着力点转向——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增长原则的改变——由效率性增长转向包容性增长;增长路径改变——由依靠物质资源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变——不平衡战略转向平衡战略;二元结构现代化——由非农带动“三农”转向直面“三农”发展;全球化地位的改变——由以比较优势融入全球化转到以竞争优势主导全球化。中国发展问题为导向讲中国故事,对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进行理论说明,具有重大影响力。
目录
导论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构新时代发展经济学 一、新时代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 二、发展经济学家发展观的演变 三、新时代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第一节 经济成长的阶段和经济起飞 一、经济成长阶段 二、经济起飞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新时代的重大发展问题 一、经济发展的新起点 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三、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改变 第三节 新时代发展的新理念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二、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 三、新发展理念 第二章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 第一节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一、多元的经济发展目标 二、消除贫困和富裕人民 第二节 共享发展的理念 一、收入差距的扩大 二、共享发展的理念的内涵 第三节 社会公平正义和反贫困 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脱贫攻坚 第三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一节 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现代化含义的演进 二、我国新时代现代化的特性 三、”四化同步“的现代化 第二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建设现代化的支撑系统 …… 第四章 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经济发展方式 第五章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绿色发展 第六章 经济增长的总需求拉动和扩大内需 第七章 供给体系质量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八章 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和科技创新体系 第九章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工业现代化 第十章 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发展和协调 第十二章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 第十三章 经济全球化和开放型经济 第十四章 经济发展的制度推动和市场化改革 第十五章 经济发展的政府推动和调控机制
下一篇:MOLI万站,正式上线
相关资讯